在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们浴血奋战,但战局却并未如预想般顺利。1952年6月,一份来自前线的战报,让中南海的主席办公室气氛骤然紧张。毛主席的眉头紧锁,手中的笔重重地划过纸面,他对志愿军空军的表现,表达了前所未有的不满。
究竟发生了什么,让总能掌控全局的毛主席都开始担心起来?
更奇怪的是,他没有直接命令空军,而是找了总参的粟裕。
粟裕到底厉害在哪,能让他来承担这个扭转局势的重任?
这次的军事部署,又会怎么改变中国空军甚至整个军队的未来?
1952年夏天朝鲜战场上毛主席对志愿军空军的战绩很不满意,直接给总参发电报点名粟裕和空军一起研究改进战法,要求尽快扭转局面。
他还让刘亚楼立刻回前方指挥,当时徐向前病休聂荣臻代理总长,毛主席偏偏选了粟裕是因为非常信任他的军事才能。
这体现了毛主席认为粟裕有能力解决空军在朝鲜战场上遇到的问题。
渡江战役前粟裕就很有远见地关注航空力量。
他提前招揽航空人才包括国民党的技术专家因为他看到了未来战争的发展趋势。
那时粟裕已经开始考虑解放台湾的事情他对航空力量的重视并非偶然。
他深知,未来的攻台作战,离不开一支强大的空中力量的支撑。
1950年春天中央军委下了命令要建空军,粟裕马上开始准备。
他亲自去北京向周总理汇报,跟军委领导商量,制定了详细的空军建设方案,打算分两批组建九个空军师。
虽然因为身体不好没当成东北边防军司令员,但他一直关注着空军建设。
这为后来支援朝鲜,组建强大的空军打好了基础。
临危受命
1950年末粟裕去苏联治病,次年9月回国后周总理找他谈话,决定调他去总参工作当副总参谋长。
当时抗美援朝正关键,总参谋长徐向前生病休养,第一副总长聂荣臻代理总长,其他副总长也都有重要任务。
粟裕的加入无疑给总参增加了一大助力,为改变战局提供了保障。
刚开始粟裕其实不想接手,但他明白中央的意思,最后还是答应了。
1951年12月粟裕上任,负责作战、训练、军校、海军、空军和陆军特种兵等重要部门的工作。
可以理解为粟裕当时负责军队里大部分关键事务。
粟裕刚上任不久朝鲜战场传来坏消息67军军长李湘突然去世了。
他的病情非常奇怪从发病到去世只有短短七天。
彭德怀的一份调查报告揭露了真相:美军在朝鲜战场使用了细菌弹他们用飞机在我军营地周围投放带有细菌的生物。
这种令人发指的行为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也让毛主席更加重视空军力量的建设。
战略转向
1952年5月8日朝鲜北部古城遂安遭遇“联合国军”大规模空袭。
无数炸弹让这座小城变成废墟。
中朝双方难以组织起有效的空中反击,根据资料显示这次空袭与当时的板门店谈判密切相关。
美国佬谈判桌上施压,战场上又打不赢,就用细菌战这种下三滥的手段想逼我们中朝屈服。
5月7日李奇微甚至放狠话说要逼我们就范,没得到回应第二天就发动了空袭。
形势这么紧张志愿军空军却状况不断。
15师45团在平壤上空和美军打了个平手,战后发现飞机故障指挥失误协同不畅,问题很多。
毛主席觉得空军问题必须解决了,虽然进步快但空军起步晚飞机少经验不足是事实。
如何提升空军战斗力,成为摆在粟裕面前的一道难题。
接到毛主席的指示后,粟裕立刻找空军领导商量对策。
大家一起想办法时,粟裕强调我军空军技术和经验不足,战术上要发挥优势,避免大规模空战,集中力量打敌人的小部队。
针对空军初期存在的畏战情绪,粟裕明确指示要敢于实战练兵,在战斗中提升技术和胆量。
全局考量
1952年7月20日粟裕向毛主席上报了一份重要报告,详细分析了当时航空工业和空军建设的情况,也提出了很有远见的建议。
他在报告中明确表示:“各项军事工程中,空军建设应为第一”,并强调“最近10年或10余年内尤以加强空军为主”。
这不仅是粟裕个人的看法,也是他和各兵种负责人充分讨论后的共同意见。
以前咱陆军搞得挺好了,但是海军空军这些技术兵种就差了点。
海军重要是重要,可朝鲜战场上空军作用更大,也更关键。
再说了,按当时咱国家的实力,先发展空军更现实,见效也快。
不过要想让各个军兵种的人同意,把有限的资源都投到空军上,那可不容易。
开军费分配会的时候各军兵种都报了超高的预算,远远超出了总预算。
粟裕只能耐心地劝大家,说现在国家经济实力还很弱,不可能所有军种都满足需求,必须有重点。
他认真解释了为什么优先发展空军,因为现代战争里制空权非常重要,而且朝鲜战场那边对空军的需求也很急迫。
“请大家尽量支持一下空军建设,等到空军搞好了也会反过来支援你们的。”
粟裕一番话,深深打动了在场的人。
海军司令员萧劲光第一个表态,愿意主动减少海军经费。
在他的带动下,各军兵种负责人也都表示支持。
会后刘亚楼握着粟裕的手说:“粟副总长你大力支持了空军建设!我代表空军由衷地感谢您!”
他对粟裕的支持表示感谢。
可以看出刘亚楼非常感激粟裕对空军建设的帮助。
战场上,粟裕凭借他的战略眼光和协调能力,为空军发展打下了基础。
那个年代,还有许多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为了国家崛起。
现在,当我们抬头看到保卫和平的空军时,也别忘了那些为空军建设付出心血的人。
他们的故事,我们应该永远记住。